咨询热线:
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,赘述在文章结尾
“中国西部再造工厂,印度强国梦破灭”
美媒称最近几年全球制造业的风向已经吹向中国西部,一度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选项!
可是这则消息一传出来为什么先破防的是印度网友呢?
难道他们还在做着大国梦吗?
印度的梦醒时分
当全球企业都在寻找制造业新基地时,印度曾被寄予厚望,手握人口红利和“印度制造”的宏大承诺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十年过去,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不升反降,千万个岗位凭空蒸发。
与此同时一份最新报告指出,真正的制造业重心转移,并没有发生在印度,而是已经在中国内陆悄然完成。
这让那些原以为印度会是“世界工厂”接班人的人,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产业布局的现实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一篇文章,捅破了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美丽泡沫。
所有人都以为接力棒会稳稳交到印度手上,没想到聚光灯却打向了中国的内陆腹地。
这记响亮的耳光,扇在了印度网民的脸上,也让全世界的好奇心都悬了起来。
全世界都等着看印度的表演,毕竟手握十几亿人口的红利,加上莫迪总理在2014年画下的“印度制造”大饼,剧本似乎早已写好。
印度承诺减税,简化审批,把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拉到四分之一,听起来一切都那么诱人。
可现实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,十年过去这个占比不升反降,从18%一路滑到了15%,上千万个制造业岗位凭空蒸发。
特斯拉的马斯克来印度转了一圈,扭头就把工厂建在了印尼,嫌弃的是印度那高得离谱的关税和糟糕的性价比。
就连苹果公司,试探性地把一些生产线搬过去,也很快被当地供应商逼得焦头烂额,最后发现高端iPhone还得靠中国。
印度的外汇储备听着吓人,全球前几名,可仔细一瞧,里面塞满了黄金和一堆不好变现的资产。
真要拿钱出来搞大规模基建和工业投资?口袋里其实比脸还干净。
印度的麻烦不止账面上的数字
它的基础设施,简直就是投资者的噩梦,路不成路,港口慢得像蜗牛,电更是说停就停。
工厂里的机器,三天两头就得因为停电歇菜,这还怎么搞生产?
相比之下,过去十几年里中国西部已经用钢筋水泥把自己武装到了牙齿,在这方面甩开印度好几条街了。
更要命的是软件,在印度办个事,一张许可证能跑断腿,腐败更是无孔不入。
政策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,今天给你的优惠,明天就能收回去,这种不确定性,足以吓跑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人。
那庞大的人口听起来是优势,实际上手一摸才发现,廉价劳动力遍地都是,但懂技术的熟练工却凤毛麟角。
僵化的劳动法,更是让企业想裁员比登天还难,想单靠人多就撑起“世界工厂”的旗子,印度终究是想得太简单了。
就在全球资本盯着印度那块“应许之地”时,中国制造业内部,一场乾坤大挪移已经悄然上演。
过去中国的工厂都挤在广东、浙江这些沿海省份,靠着出口贸易吃得盆满钵满。
但从2010年开始,东部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,老板们日子越来越难过。
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中国政府的“西部大开发”战略从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,这不是空话,而是用天文数字的投资砸出来的。
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、铁路网和机场,像毛细血管一样铺展开来。
从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比海运快,比空运便宜,硬生生把内陆变成了亚欧大陆的物流中转站。
新开辟的陆海新通道,更是让成都、重庆这些城市直接连上了东南亚,成了名副其实的内陆“出海口”。
真金白银的红利是企业最动听的语言
路修好了只是第一步,真正让企业心动的,是政府端上来的“硬菜”。
迁到西部的企业,能享受到实打实的税收减免和土地补贴,运营成本一下子就降了一大截。
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,给了投资者一颗定心丸。
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:苹果七成的iPad,是在成都的富士康工厂里生产的。
英特尔最先进的芯片封装测试基地,也落户成都,惠普的全球最大生产中心,建在了重庆。
这可不是什么零敲碎打的小作坊,而是全球供应链的心脏瓣膜,更厉害的是,这里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才。
电子科技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这些高校,每年都向社会输送大批工程师,企业连培训的钱都省了。
福特在重庆的工厂,生产的汽车直接通过铁路运往欧洲,西安则成了飞机制造和半导体的高地,三星和美光的巨额投资就砸在这里。
中国西部最可怕的优势,在于它能把从一粒沙子到一枚芯片、从一块钢板到一辆汽车的所有环节,全部在自家地盘上解决。
这种内部循环的效率,让任何对手都望尘莫及。
疫情过后全世界的企业都在喊着要“分散风险”,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而中国西部,恰好就成了那个最理想的新篮子!
它既有成本优势,又有高效的物流和稳定的政策,更重要的是,它仍然在“中国”这个巨大的、成熟的生态系统里。
对于那些想搞“中国+1”策略的企业来说,还有比这更完美的答案吗?
美国媒体现在才把它捧为“新世界工厂”,不过是把一个早已发生的事实,摆到了聚光灯下而已。
结语
现在回头再看印度,那份失落感并非无病呻吟,眼看着机遇的列车从面前呼啸而过,自己却因为路没修好、电没接通而上不了车,这种滋味,确实足以让人扼腕。
在这场制造业的大迁徙里,中国西部画出的不是一张虚无缥缈的蓝图,而是一张已经看得见、摸得着的产业实景图,大家认为呢?
参考资料: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(2025)》发布 西部地区呈现多领域全方位发展
发布于:甘肃省